他扫码加了客服的微信,成功报名了课程,并且和教育机构签了一份协议。保分心切的他并没有注意到,这份合同
从此之后,小E开始迷信这个保分班,老师要求读的reading也不读了,课有的时候也不去上了,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保分班上。
虽然他觉得保分班的老师讲课讲的一般,就是照着PPT念,课下问问题也不能及时回复。但他想,华人绝不可能去坑华人的吧。并且,和自己一块儿上课的有一百多个人,如果这些人都没达标,那机构岂不是要冤大头?
然而最后,midterm和final的成绩让他大跌眼镜:最后他只拿了一个C。
他记得自己和某教育机构签过合同,急忙去联系那个微信客服退款。然而,那个微信客服就像消失了一样,一直没有回复。
他选择了寻求法律手段,问了一个学法律的学长该怎么办。然而,学长的回复却是,由于合同只有中文没有英文,有可能不具法律效力;而且,他报名时的收据没有课程没有地址也没有上税——换言之,退款的事情,可能会石沉大海了。
在补习产业链中,学生不一定只是“消费者”,一些学生因为自身优异的成绩,可以成为“服务方”,授课打工赚零花钱,
然而,如果搞不清“教课”和“帮人作弊”的界限,极有可能会因为“赚点小钱”而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业,因小失大。
到midterm的时候,S老师和小F说,这门课每一年的midterm题都不会换,让她把前两天自己做的答案拍一下发到群里,业绩提成,双赢。
小F虽然有些顾虑,但是她仍然照着做了。她觉得,不会有问题,因为教育机构做了好几年都没有发生过被查出来出问题的事情。
然而让小F没想到的是,百密难免一疏,50道选择题,S老师粗心做错了一道——也就是说,参加这个班的30多名学生错的都是同一道题。学校立刻展开了调查。
过两天,小F收到邮件,她被学校开除了补习,学校的邮件告诉她,学校可能会把这件事情上报移民局。
她去找机构讨说法,可是,机构和S老师却说这个事情帮不了她,还告诉她,如果事情不外露,就给两万加币作为补偿——然而在她看来,自己都要被遣返了,还要这两万加币有何用?
她本来以为S老师是个很好的人,但后来发现,机构是在不择手段让学生都拿满分,然后进行虚假宣传。
一是在补习机构的选择上,不能迷信机构的一家之言的广告,兼听则明,多问问自己的朋友,这个教育机构怎么样。如果那个教育机构在你身边的人中口碑好的话,再去。
其次,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。如果教育机构做一些,或者要求你做一些鸡鸣狗盗之事(比如给学生泄题,给学生云“发答案”),一定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,请果断退出。
GPA(大学平均绩点)无疑是大学生们最看重的东西,诚然,GPA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。
但是,在求职,考研的过程当中,GPA是招募者必然会看的东西,也是在繁忙的招募过程中最快的“筛选”应聘者的方法。
正相反,有的大学为了防止GPA inflation, 会向每节课的任课教授建议绩点分布,让这节课的学生的成绩贴近正态分布,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拿A,
一些魔鬼教授甚至会给一个班级强行Curve,如果这个班级人人都聪明有才,那么拿A就比登天还难。
这个空档,一些学生会通过自己拼命死磕来填补,一些学生会通过花钱上补习班来填补。
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,学习是自己所擅长的东西,花钱没有必要,甚至有机会教别人来赚点零花钱,
然而事实是,一些地方的补习机构一发课就被抢光,出台政策非但没有抑制补习现象,反而让家长产生
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有补习,大三大四的高阶课程就很难有了,更别提更加细分化,专精化的研究生课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