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背景下的“双新”课程改革引发了高中的系列变化,学校有了办学自主权,学生有了自主选课权。
学生选课分散,教学班只能小班化。学科间失衡,走班上课势在必行。选课不同,出现有些学科教师富余而有些又短缺的“潮汐”变化,教室、实验室等硬件不足。排课困难、走班考勤、教学质量把控等教学管理问题随之而来教研,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备受考验。
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革。学校可以在学生尚未确定选考科目的高一年级,灵活安排课时,推行分层作业,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;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、提高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。
一是树立标杆。学校让成熟教师外出参加全国各省市的教学观摩评审活动,请名师走进课堂传经送宝,与有潜力且有愿望的教师结对。
二是花式搭配。学校将教研组按照年段分成备课组,又按照年长有经验的和年轻资历浅的、年富力强的和家庭负担较重的、积极进取的和潇洒超脱的等分类进行尽可能合理的搭配,使大家能够互补、互助,团队意识增强。
三是特色鲜明。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,有专长,有创新,才会成为学生喜爱的“灵魂有趣的教师”,发展成为有自己学术主张的名师。
第一步,讨论明确学校的内部优势、劣势和外部的机会、风险,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,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:学生虽然中考分数不高,但很灵活,敢于创新,敢于变通,创业必是好手。
第二步,打造校本特色鲜明的自主型课程体系。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、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以及新高考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,从培养经世之才出发,进行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。
第三步,以教研组为单位,结合学科和教师个人特点去选择开发校本生涯选修课,经过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统一评审后,形成指导意见,以归并同类项的方式组成联合研发组,通过开展“师师合作、生生合作、师生合作”的小组研发模式,不断优化课程体系。